【環衛新聞特派記者鄭榕嫻報導】
中華民國28年,我出生於戰亂中的浙江寧波,11歲因戰亂隨同兄長來到臺灣高雄,迄今70餘載。回想從前,有無數的長官、朋友與家人給於協助,才能夠安養晚年,時時刻刻記著「受人滴水恩,必當湧泉報」。
14歲那年考入「海軍第四造船廠藝徒訓練班」,跟著陳師傅到船艇上維修,學習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技能,學習用鼻子聞機械的味道、嘗試摸機械的溫度、聽機械的聲音、觸摸機械的運轉的情形,就好像中醫師的「望、 聞、問、切」把脈問診,奠定了船艇維修的基礎。退役後,回到「海四廠」成為正式的技工,當時的軍人、技工的薪資不高,扣掉房租,所剩無幾。在朋友的引薦下,到漁船工作了6年,隨著林工程師轉到貨輪服務,至此,公司的待遇提升,家裡買了房子,生活品質慢慢的好了起來,在日本、美國的商船服務了15年,以400 噸級 FEED 商輪的輪機長身分退休,可謂是苦盡甘來阿。
退休後屬於自己的時間,逐漸多了起來。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很多需要幫助的人,興起踐履「施比受有福」的念頭。民國90年初,到住家附近的高雄縣榮服處辦公室看報紙,聽到榮民亡故,遺留的孩子,日子苦,就捐款給榮服處,作為遺孤基金。看到榮服處的長官服務年邁的榮民,我也跟去看看,陪著聊聊天,於是受到邀請成為榮服處的志工。早上買早餐,看到孩子上學過馬路,很危險,就幫忙陪著過馬路,於是成為中正國小的交通安全志工。聽里長說,愛心食堂缺人手,我就過去幫忙炒炒菜。現在日子過得很充實,很快樂。如果生活費用有餘,就關懷捐輸,期勉自己可以發揮生命的最後的價值,做更有意義的貢獻。
彰化榮家史浩誠家主任表示,與陳壽祥先生結識於106年高雄市榮服處處長任內的「遺孤相見歡」的活動中,看到老人家把遺孤當作自己的兒孫來疼惜,內心很感動,從90年起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會捐出2-3萬元來鼓勵孩子,這兩年亦捐助本家新台幣6萬元,做為本家住民節日加菜金,近日因參與高雄市榮服處、鳳山區中正國小、鳳山區海光社區愛心供餐食堂志工,服務時數超過1250小時,獲高雄市政府頒授志願服務金質徽章,可謂是深耕社會善行義舉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