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醫藥大學陳偉德講座教授分享學術研究的心得與實務經驗

橫式LOGO(100x30)【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】

未來的社會需求什麼,就是值得研習和努力的目標,長期投入人類營養領域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陳偉德講座教授,基於此前瞻遠見的思考邏輯,研發新創的台灣地區健康體適能生長曲線圖,藉此判定小兒肥胖的標準,以及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。

目前,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台灣地區「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(BMI)建議值」,即是採用陳偉德講座教授研究的結果,他同時依據實證醫學文獻及臨床經驗提出預防性「四階段積極減重計畫」,能激發肥胖小孩與家長的健康認知,提供國人攜手營造健康飲食環境,讓兒童與青少年吃的健康、快樂成長。

陳偉德講座教授係中國醫藥大學傑出校友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研究所碩士,專長研究領域包括:兒科腸胃與營養學、兒童及青少年肥胖、醫學教育、醫院管理等,發表百餘篇期刊論文,並有專書著作,曾分別榮獲台灣兒科醫學會之「引用優秀論文獎」、「營養貢獻獎」、「兒科醫學教育貢獻獎」及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之「健康促進貢獻獎」等特榮。

近幾年,台灣成年人和兒童肥胖比率都是亞洲之冠,兒童的健康飲食及體重問題倍受家長們重視;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「大師演講系列」,邀請陳偉德講座教授以「我與兒童營養」為題,分享個人鑽研人類營養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。

小兒科名醫陳偉德講座教授回顧,早年,他赴美留學是受到美麗島大審的啟發,不僅政府革新任用青年才俊,而且擔任辯護的律師和被告,都曾是留學的知識份子,為什麼彼此想法理念天差地別,於是激發他放下行醫看診的安適的生活,出國開拓人生的新視野。

為什麼學營養?陳偉德講座教授的思考邏輯,健康飲食對民眾有很大的幫助,也是社會進步的需求,於是選擇人類營養學領域研究做為努力的目標。

營養又是什麼?即是吃食物或餵食飲食,透過消化吸收,獲得充份的營養素,再經過新陳代謝,讓人體健康生長或成熟發育;一般來說,食物能提供的營養概略性的六大分類為,五榖根莖、奶類、蛋豆魚肉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及油脂類,人類營養即是幫忙大家達成均衡營養、健康成長,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。

一九八四年六月,陳偉德講座教授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擔任小兒科醫師時,率先成立「臨床營養小組」,使用「完全靜脈營養療法」供應急症病患需要,如今,各衛生醫療機構幾乎都已重視採行實施。

從農業革命、工業革命到E世代的網路革命;時代在改變、社會的變化非常大,陳偉德講座教授鼓勵年青的醫師除了專業技能,還要跨領域多元學習,培養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才能貢獻服務社會。

展望未來,還是需要了解未來的社會需求什麼,國外的報告指出,下一個十年十個最好的工作,分別是:生物醫學工程師(Biomedical Engineer)、家庭健康助手(Home Health Aide)、會議/活動策劃(Meeting/Event Planner)、口譯/翻譯(Interpreter/Translator)、市場研究分析員(Market Research Analyst)磚石匠,泥瓦匠和石匠(Brick mason, Block mason, and Stone mason)、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(Physical Therapist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st)、牙齒衛生員(Dental Hygienist)、健康教育師(Health Educator)、心理健康輔導員和家庭治療師(Mental Health Counselor and Family Therapist)。

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的「大師演講系列」演講座無虛席,彭慶添院長、顧問楊義明教授推崇陳偉德講座教授是位有才能、才幹、才智、才藝的醫學教育家,把人生的精華歲月都貢獻給熱愛的母校,更帶領學校推動醫學教育改革,是令人欽佩稱的醫療典範。

 

圖說:陳偉德講座教專題演講。(記者楊川欽攝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