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線新地標高美濕地景觀橋兼顧生態串連在地景點

橫式LOGO(100x30)【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】

台中海濱新地標「高美濕地景觀橋」,融合當地環境特色,採跨越清水大排的方式建造,為保護生態,還特別分區規劃了低誘蟲性照明,景觀橋於三月已完工並辦理驗收程序中,未來可讓遊客在此覽視高美濕地風景,後續更將搭配周邊遊客服務中心與體驗館,成為海線親子共遊新亮點。

清水區高美濕地景觀橋長度約二百公尺,結構是雙橋塔弧型曲線的鋼橋,工程總經費約二億三千多萬元,歷經二十二個月興建,完工後已進入驗收階段。

建設局表示,高美濕地景觀橋從規劃設計開始,即將橋梁視為生態的一部分,因此清水大排內沒有墩柱,而是採跨越大排的方式興建,可降低對生態的影響;而橋梁的設計也考量當地風力電塔與燈塔直立線條,並融入漁港意象,兼顧海濱環境特色。

此外,高美濕地景觀橋的規劃也特別加入濕地的文化精神,例如運用當地居民常用的竹子,製成竹筏、小橋與欄杆;另外,為降低景觀橋對高美濕地棲息生物的干擾,照明系統更採分區規劃,挑選低侵襲、低誘蟲性、光衰極低的光照產品,兼顧夜間照明與生態保護。

建設局指出,高美景觀橋跨越清水大排,兩側天藍色塔柱,以竹篙為意象設計,整座橋像是一艘船,提供遊客服務中心與環港北路的人行空間,並作為覽視高美濕地的景觀平台;步上景觀橋之後,高美濕地的海景將可盡收眼底,搭配兼具生態及文化的遊客服務中心暨體驗館,景色優美,未來再加上整體周邊建設,可望進一步提升觀光品質。

高美溼地已是濱海地區觀光亮點,假日遊客眾多,市府為避免大量人潮、車潮破壞當地景觀及濕地的生態,已由建設局於公69公園內,規劃可容納五十輛大客車、五百零七輛小客車一百四十二輛機車與iBike五十輛的公園停車場及公共廁所等基本服務性設施,全區採取低衝擊設計LID(Low Impact Design)手法,提高入滲,降低路面逕流;停車綠帶設置停水植栽槽,並設置植草鋪面,提高綠視率,降低撲面溫度外,設計透水工法,增加蓄水涵容空間與基層乘載力。

而周邊規劃的綠色運具,包括iBike、公車系統、自行車道,結合引導遊客步行、接駁車等前往遊客中心,降低因為車輛停車產生的廢氣,減輕核心區遭到飄移汙染問題。

對於外界詢問開闢停車場是否會破壞防風林及鳥類棲地,建設局表示,公69公園停車場的開闢將保持防風林的完整性,目前三千三百棵以上的樹木,規劃只會辦理三十三棵區內移植,把對防風林的影響降到最低。

建設局強調,建設高美濕地外圍的接駁轉運站,是確保濕地永續發展的積極作為,也是海線雙星建設的重要配套措施。

 

圖說:高美濕地景觀橋。(記者楊川欽攝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