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,台灣人罹患牙周病的比例是亞洲第一,九成以上的成人都有罹患牙周病,一般民眾往往不清楚什麼是牙周病,等到有臨床症狀再來就醫時,往往治療時間已被耽誤,常需要花費更大精力來治療。
一名三十九歲的吳姓男患者已經抽菸近二十年,晚上刷牙時都很隨便,刷個幾下感覺口腔內有牙膏味後就結束,半年來開始出現刷牙流血、牙齦腫痛問題,而且最近一個月來有發現牙肉出現萎縮,牙齒好像也有動搖,天氣熱吃冰或喝冷飲都感覺牙齒痠痛不舒服,在妻子的勸說下到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看診。
經口腔醫學部余敏甄醫師檢查,並做了全口X光檢查後,發現病患罹患嚴重型牙周病,需要進行全口牙周統合治療,有三顆無法治療的牙齒,只能進行拔牙,目前仍在治療期間,但患者非常後悔平時沒有好好保護牙齒,所以現在才要承受這種牙齒治療的痛苦。
余敏甄醫師表示,牙周病主要由牙菌斑的細菌引起,隨著時間增長,牙菌斑會累積並鈣化形成牙結石,牙結石會創造一個適宜牙菌斑滋長的環境,使之惡性循環,累積更多的牙結石;牙菌斑會使牙齦發炎、出血、腫痛,並且刺激齒槽骨吸收,而使牙齒動搖,導致牙齒喪失,牙齒就像一棵大樹,牙根如同樹根,齒槽骨為包覆樹根的土壤;牙周病的細菌就是侵蝕牙齒旁邊的齒槽骨,使包覆牙根的齒槽骨喪失,造成牙齒搖搖欲墜,如同大樹遭到土石流的侵蝕,當樹根沒有土壤的包覆後,大樹就會東倒西歪、移位或是滑落。
余醫師指出,牙結石累積的位置,不僅僅在牙齦上方,也會累積在牙齦裡的牙根上,牙周病的治療就是要創造一個不易累積牙菌斑的環境,所以要把牙齦上及牙齦下的牙結石清除乾淨,牙周病的治療為分階段性,第一階段的治療(衛服部的牙周統合治療計畫)過程包含牙周檢查、全口洗牙、齒齦下牙結石刮除,咬合調整,回診追蹤,並且都有健保給付,對於第一階段治療反應不佳的病友,則需要接受第二階段的牙周手術治療,第二階段牙周手術治療是在局部麻醉下,進行牙齦翻開、牙根整平、齒槽骨修整及縫合,整個過程都有健保給付;然而對於較嚴重的患處,醫師會視病情在手術的過程中,建議補人工骨粉和再生膜,健保並不給付這些額外項目,需要病友自費,但不是每位手術的患者都需要接受骨粉和再生膜的治療。
牙周病治療後,會有短暫性牙齒敏感、牙齦萎縮和牙縫變大的情況,這是因為之前牙周病破壞所造成的不可避免之結果;敏感性牙齒可以搭配溫水刷牙及抗敏感牙膏的使用,來避免刺激;對於變大的牙縫、萎縮的牙齦、裸露的牙根只能靠民眾自己的清潔維護。
余醫師呼籲,牙周病若未治療,會造成牙齦流血、牙齦萎縮,牙根裸露、冷熱敏感、牙周囊腫、牙齒位移、動搖,甚至脫落,因而造成進食困難;急性發作期,甚至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,此外,因為長期牙周病的影響,齒槽骨萎縮嚴重,也影響後續假牙製作的困難;所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仍是首要目標。
牙周病主要為細菌引起,所以維持一個乾淨良好的口腔環境,可以防範牙周病的發生;民眾可使用牙刷、牙線、牙間刷來幫助清潔,三餐飯後潔牙,使牙垢不易堆積在口腔,牙結石不易形成;並不要養成或戒除喝酒、抽菸、吃檳榔的習慣。牙周病治療後,定期半年回診檢查、洗牙,可維持牙周穩定並且預防牙周病。